2023|緩慢加速

Hitomi Xu
Dec 31, 2023

--

度過了在地球第二個本命年。今年最愛的一部日劇《重啟人生》裡不只一次說,人生越長、一年體感越短。我現在還在那體感太慢的前半,特別是工作力不從心時,更想要快轉三四年看那時的自己走到哪。明明在《獵人》裡金在世界樹上對小傑說:「比想要的東西更寶貴的事物,一定會先出先在追求的過程中。」我想像那過程就是瓜熟蒂落後的自由落體,蘋果此刻還在一半的一半的一半,我坐在樹下,期待被砸到頭的那天。

今年從倫敦回台北、學生變社會人,吃了巴賽的Patatas Bravas、里斯本的Bacalhau à Brás、柏林的 kebab、阿姆的蘑菇,吃完以上之後世上的聲響都變得超好聽。交完一篇論文一份書稿後把頭髮剪回一年前的長度,像是時間不曾前進過。從國小替我理髮到現在的設計師說,妳的創造都是由內而生的,我則感覺腦中的念頭像頭髮,好好照顧,每隔段時間就該剪,否則毛躁(雖然今年的我仍沒有勇氣剪回大三的超短髮,就像這一年寫稿卡關到我不敢出完底牌。)

2023 的 MVP 絕對是朋友們。出外靠朋友的一年,遇到很多鳥事,還是能靠彼此技能逢凶化吉,也因參與各自生涯計畫,對遠遠暗戀的朋友們有更多認識。工作上遇到許多想要追隨的人,他們告訴我要珍惜同伴,才能一起去更遠的地方。所以今年我重新開始期待遠一點的未來,即日起我們各自修行,十年後友克鑫市集合嗎?

緣分這件事很奇妙,過去以為聰明有趣、手腳麻利、應對得宜的人事物值得交手,長大後卻越是發現,最珍貴的價值在於真誠與否。再炫技的作品缺乏真心就難與人連結,再機靈的人不夠真誠就淪於冷漠。有些人會說所以要適度展露脆弱,但我覺得與其脆弱不如說柔軟,看著你會哭會笑會跌倒,才知道我們能一起做什麼。

說個故事。今年某夜在 Camden 聽龐克團時認識了一個七十二歲阿伯 Ian,有個三十歲女兒的鰥夫,白天開貨車送蔬菜、晚上聽團。開場前我們聊家人、聊音樂,好久沒和陌生人有這麼強烈連結。那陣子情緒很卡關,我跟他說好需要 mosh 但又不敢,音樂響起後他把全身家當掛在我身上將我推入場內:「我的錢包在妳身上所以妳要活著回來!」百手推擠中我死命抓著那個陌生腰包,音樂卻聽得更入神。或許阿伯只是酒後昏頭,但在那刻感覺到他是真心希望我玩得開心。

散場時我們一起去搭吵得要命的 Northen Line,他要我記下他的電話號碼,於是指指手機殼上抄著一組數字的標籤貼。我正要拍,他攔下,撕開標籤底下又是另一組數字:「這才是我真正的電話號碼,」他眨眨眼,「在這裡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從那之後我不時想,在那些快樂的派對上縱使和很多人說了很多話,有多少人會願意撕開標籤,與我分享真正可以打通的號碼呢?

這是假的。

會想把真誠放在所有指標之上,是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太執著要逢人說話了。當我惦記著真誠的表達,就能超越言行的好壞善惡,專心去辨別哪些批評只是為了抬高自身高度、哪些惡言是基於真心的愛,反之亦然。普利摩里維在《如果這是一個人》的德文版出版時,拒絕寫序,只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德國譯者:「因為不理解,存在令人難以忍受的空白、刺痛,以及渴望被滿足的衝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在德國有所迴響,因為這些回想或許可以讓我更理解德國人,不再衝動。」對我來說這是最真的真誠。如果不真誠,又怎麼能要求理解與自在呢?

可能因為今年對愛與恨都有諸多體悟,又做了一個關於情感真實性的虛擬人研究,才把年度回顧寫的很抽象 XD 但總而言之,知道明年的自己也會繼續將情感轉化成能夠與人相交的語言,所以要 stay true,敢愛敢恨(??)

Auschwitz

具體而言,今年活下去、持續探索的動力是知識,藍色的果汁、柏林圍牆的厚度、修復版電影裡演員的表情、還不認識的音樂。世界上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光是想到這點,就迫不及待想活下去。又,今年秋天去馬斯垂克時獨自體驗到了宇宙萬物的關聯(?)人的意識通常是混濁的,但如果理解了更多事情,總有一天會有機會將一切關聯串連起來。

每年都很難預料一年後自己會在哪裡,新年目標只求在工作之餘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保持熱情。繼續享受知識帶來的刺激,繼續為熱愛的事物寫作,尋找可以讓興趣與本業相輔的方法,支持自己的五年計劃。

還在找工作那陣子跟堂軒聊天,問他在外闖蕩多年從幾歲開始覺得人生有根,他說二十五歲是很關鍵的一年,那就是我的明年了。心急也沒用,卡爾維諾、奧古斯都、麥帝奇家族都說把一句拉丁諺語當作座右銘,“Festina Iente”,意思是「緩慢加速」,威尼斯詩人將這句話畫成一隻海豚拴在船錨上,我從今也把這個符號刻在心上,希望二十五歲的我能大方拍拍過去的自己,跟她說慢慢過、妳做的還不錯。

這篇年度回顧寫得零零落落,其實今年一切體悟、想分享的事都好好放在書稿裡了。所以還是厚臉皮地邀請大家讀讀我的第三本書。會繼續寫下去,所以明年也請多多指教。

我愛你們!

--

--

Hitomi Xu

Taipei Kid | a UCL Digital Media graduate from Hackney, London. 把我愛的台北 / 倫敦寫在散文集《明天還能見到你嗎》(有鹿文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