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matters:RightsCon 2022 參與心得

圖片取自 RightsCon 2022 官網

參與動機

大學最後一學期,我在 開放文化基金會(OCF)實習,因為許多偶然與機緣,見證了「國際會議獎助計畫」的誕生,並得知協會正透過專案,鼓勵六月數位人權國際年會 RightsCon 的線上參與。日前才開始關注國內 g0v 等開放社群的我,為更全面認識數位人權與開放科技的應用、觀察媒體發展的國際現況與困境,於是在 OCF 的獎助支援下,參與了人生的第一場國際會議: RightsCon 2022。

數位人權涵蓋面向之廣,使得此次參與還僅能走馬看花。但仍有許多會議參與的收穫及軼事,在此僅以為記,並推薦給有興趣的大家。

RightsCon 介紹

RightCon 2022 規劃了共十八軌議程,主題涵蓋內容審查、監控科技、人工智慧、數位暴力及人權等等,並以大堂演講、Tech demo 、小型工作坊等各種形式進行(今年還安排了 soicial hour 模擬實體茶歇時間,讓與會者可線上聊天)為期五天的大會,每小時都有至少三場的議程正進行,且觀點包羅萬象。舉例而言,在聯合國專員呼籲網路治理的同時,另一邊亦有國際記者與民權團體倡議網路自由。RightsCon 是個有機的對話空間,讓與會者透過各場議事反覆琢磨自由的面向與定義。

由於時間與腦力有限,經歷一番國家級的選擇障礙,我鎖定了 Content Governance、Online Hate and Violence、Media and Investigation 三軌議程,參與共九場會議。

議事分享

Launch of effective guidelines on hate speech, social media, and minorities

本場由聯合國弱勢群體權益高級專員 Fernand de Varennes 主講,發表當日最新公開的《社群媒體上的仇恨語言治理、弱勢權益指導領綱》草稿,作為「內容審查」議題的快速入門。講者認為極權勢力打死一個還有一個,因此與其膠著懲戒科技巨頭,網路媒體更需要系統性的改變:例如立法提升各平台演算法的透明度;制定審查原則時,納入西北半球以外焦點團體的聲音。

但在行動之前,必先釐清欲對抗的「網路暴力」定義為何,否則去脈絡的監管、單一角度的治理,可能使主流聲音以外的弱勢群體反受壓制。而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內容審查所造成的反效果。舉例而言,在另一場臉書監察委員會主講的社群工作坊中,其中一位監察委員指出, META 在 2022 年曾因訊息誤判,而撤除非洲原住民族文化的社群貼文,但監察公聽會上卻沒有替焦點團體提供法語服務,儘管意圖良善,討論透明度仍尚待改進。(聽友表示:不要讓 META 用數位人權做公關啊啊!)

Orbits: designing intersectional, survivor-centered, and trauma-informed interventions to technology-facilit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

ORBITS — 8 principles
ORBITS 對TGBV (technology-facilit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 的定義(取自官網)

匿名性的提升、媒體上傳功能的普及,使得與身體掛鉤的網路攻擊持續上升,任何創傷經驗皆不可逆。數位性暴力看似難解,卻有許多團體持續以立法倡議、救助資源的提供,建造更安全平等的網路空間。

這場由非政府組織 Chayn 所舉辦的工作坊,便是一次社會工作者的討論會。Chayn 是一個支援性暴力創傷團體的英國組織,除了透過專案「Bloom」提供線上諮商及心輔資源,近期她們透過「Orbits」專案,推出「以受暴者為中心」的工作指導手冊,希望讓研究單位、IT 人員及倡議團體在探討數位性暴力問題時,避免造成創傷經驗者的二度傷害。她們發表了八項指導原則,其中包括「資訊隱私度」 — 意即受訪者的個資保護、訪談內容的定期刪除等「被遺忘的權利」;「服務明確度」 —機構應明定救助服務的時間與範圍,讓受暴者能得到明確支援等。除八項指導原則外,這份指導手冊也提供了設計思考原則、團體治療工作坊規劃架構等完全免費的社會工作資源。

當然,內容完整度並不等同實際可行性。由於這場工作坊以討論為主軸,我有機會在分組時間與來自南美洲的人權工作者及一位美國工程師共同討論 Orbits 指導手冊的內容。其中工程師夥伴提出,Chayn 應用網頁及超連結,將目前各種 PDF 文件轉為便於查找的格式,否則資訊過於冗長;另一位人權工作者則坦言,手冊中的指導原則乍看下有些冠冕堂皇,應有更具體的執行案例:以現今加密通訊軟體 Telegram 上的色情影像黑市為例,平台要如何兼顧手冊中提及的「隱私權」與「透明度」?針對資訊易讀性,我則分享了台大精神服務社成員,如何以 HackMD 製作緊急聯絡頁面,簡要呈現資訊。

眾多 RightsCon 的議程中,我特別珍惜這樣的小型討論,讓深耕某一議題的倡議者能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並針對特定專案提出建議。我在會議中感受到講者與參與者彼此的積極聆聽,也相當期待 Orbits 專案未來的發展。

與會心得

  • 議題認識:由於 VR、AI 等科技仍在持續發展,數位人權倡議工作是 work in progress。我理解到科技發展的同時,企業應增進技術透明度、增加使用者彈性,政府也應在立法過程中融入更多族群。
  • 溝通練習:RightsCon 有不少學術機構與企業的對峙(?)議程,無論講者或聽眾,都能在肯定與反饋的同時保留批判性。我想積極聆聽與聰明發問,是值得磨練的溝通眉角。
  • 行動建議:許多講者在會中反覆提及,在改變或打造網路平台前,立法與教育是改變體制的重要前提。此外,如今也已有許多科技專案(例如軟體監控的 Apple Censorship 蒐證計畫、抗議 reddit 不合理內容審查的 reveddit ),試圖與 Big Tech 及主流聲音抗衡。期待探索更多台灣在地社群的發展。

寫到這來個誠實豆沙包:RightsCon 每場議程僅一小時、且通常有三位以上講者,實際能觸及的人權討論僅是冰山一角,從喊話到實際行動仍待串連。而這類大型國際會議,也不乏有科技公司的公關部門出席洗白,並不一定能提出實質建議。然而我也體會,會議參與最珍貴的,是能遇見一群為相同事情於各地努力的人,看見大家積極經營各個議題、努力在聊天室回應某公約草案、某企業審查政策。

我特別記得,在一場 GitHub、Reddit 與 Wiki Foundation 合辦的座談中,講者分享他對平台治理與內容審查的想法:”There’s no illegal content, but misused context.” 這句話也能作為此次人權大會的小結:任何案例都不能以一概之,Context matters。無所謂一體適用的決策原則,但公民社會應重視每場對話的脈絡、以及資訊呈現的過程。

推薦資源

最後誠摯推薦大家一起關注 OCF、參加 RightsCon!(明年許願想要去…哥斯大黎加!)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

1999 | Taipei | Digital Media MA — now @UCL & London E2

Get the Medium app

A button that say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iOS App store
A button that says 'Get it on, Google Play',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Google Play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