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NE2 Vo.?! 勉強說出愛你的原因

Hitomi Xu
8 min readMar 5, 2023

--

早安台北,最近我想像自己是一個 small talk bot,只要打 /howwasyourday 我就可以吐出各種很廢的答案,增進同事同學之間的情誼。例如昨天睡覺前屁股抽筋、感冒還沒好在卡痰、好不容易讀完 reading 結果發現讀錯週等等,總之如果你只說 I’m fine,英國人是絕對不會滿意的。

又到了自由幹話的時間,我原本計畫要寫英國好物推薦,但發現我也沒有很會買辦,所以決定擴大一點寫五件我愛上的英國事物,大多都是吃的,最後一件是活動。人生二週目我會為了經歷愛上它們的瞬間再來一次倫敦。

飲料:茶,最近可能是 biscuit tea。

來英國後之所以會有喝茶的習慣,應該是因為水真的太難喝了。坐下來打這篇文章前我也幫自己煮了一鍋熱茶加牛奶(在英國這樣喝叫做 white tea,不是奶茶。)以前我一天到晚喝早餐茶,因為咖啡因最強、什麼牌子都不會錯,但最近芊推薦我一個神奇法寶,Yorkshire 的 Biscuit tea。

餅乾茶真的很莫名,它喝起來就是茶,但聞起來是 shortbread 的味道,口腔也會留下吞完餅乾的香氣。在乾冷的倫敦,在房間煮餅乾茶是一種加濕+香氛,用鍋裡滾水煮四分鐘,馬上倒入裝有一點冰牛奶的馬克杯。以前我都是茶先,但土生土長的倫敦小女生跟我說 “bruh that’s not how you make tea.” 乳先派的論點是要用熱茶破壞牛奶的結構(未考證,她說了算)

但是對於住郊區的我跟芊,餅乾茶得到市中心的 Waitrose 才能買到,台灣的微風 Citysuper 好像也有進,但英國當然是便宜許多。回台灣的話我應該會大量囤貨。除了 Yorkshire Biscuit tea,我也喜歡 Whittard 加了很多冬季香料的 Christmas tea,以及各種咖啡店的 Chai(印度的香料茶,最近在倫敦很流行,小人物燕麥奶甚至出了 Chai 口味。)芊在波蘭帶了很多草本茶回來,好像是東歐的強項;我在柏林則喝到 P&T 這個很棒的茶品牌,我買不起整罐茶,只買了一塊 Chai 茶巧克力,結帳時英國腔的女店員塞給我一包他們家的 Chai,叫我回去加一點奶泡泡看,幹不用煮就超好喝,而且茶包材質是麻布麻繩很牢靠。

App:Too good to go 上的出清食物

我願意為了 Too good to go 這個剩食平台來倫敦(本末倒置。)這個 App 的介面有點像 Uber Eats,主要販賣咖啡店、連鎖飲食店每日的出清食物。在隨便一個雞肉三明治單價都要台幣一百的倫敦,你可以在 Too good to go 上用一個三明治的錢買到三四餐份的食物福袋。但因為是福袋,內容物會隨當天的店員心情(?)、銷售狀況有所不同,可能上一次在同間店拿到一盒義大利麵加三個巧克力可頌,下次拿到三個只有美乃滋跟生菜的法棍三明治。但一袋平均 3–5 鎊的單價,只要有一個喜歡的品項就回本了。

Too good to go 的 CP 值要花一點時間摸索。因為我跟芊平時都是煮飯帶便當,Too good to go 的用途比較偏像買早餐麵包。所以我們花了一點時間探索學校附近、東倫敦的咖啡店福袋,判斷指標是店家有沒有生鮮品項(不然可能會拿到沙拉冷麵)、人潮離峰時段甚至店員班表(?)(曾有段時間的週四,我們的愛店會出現出手大方的店員姊姊)

十二月回台北時,芊買了我最愛的 Fabrique too good to go,麵包多到嚇瘋,然後我就飛回倫敦幫忙吃

目前最可遇不可求的夢幻福袋是市中心的 Paul,五鎊的福袋可以拿到一個三明治、一個馬卡龍、兩個小糕餅、一個閃電泡芙。但訂五次大概會被臨時取消四次,林芊時常在外遊蕩等出清結果跑空。但有拿到的日子就會非常快樂,醒來可以喝熱茶吃垮頌是每日最幸福。

料理:外帶土耳其菜走路回家

來倫敦前我開了一個 Google Map 清單叫 “London Calling”,不要臉的叫所有英國前輩幫我加入他們的私藏景點(要來倫敦的人歡迎來找我追討。)其中在 UCL 深居一年的孤獨美食家偉光推給我一堆食物,其中一間是 Euston 站附近的土耳其餐館 Pitted Olive。

在來倫敦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有這麼愛中東料理,即便到現在我都不是很確定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但總之會有各種調味的 couscous(小米?)、lentil(扁豆?)拌 rocket(芝麻葉?),再加上一大坨 hummus(鷹嘴豆泥)和優格醬,配上一大張熱過的餡餅 / 煎餅。土耳其統稱叫做 meze,和印度菜的 small plates 一樣,我都統一叫小菜。

第一次吃驚呆了趕快拍給顏偉光

Pitted Olive 是一間土耳其家庭(應該)經營的在地咖啡店,除了賣 meze、燉肉熟菜,還有份量巨大的 combo(meze + 任選一種餅。)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 Pitted Olive 內用,是剛來倫敦重感冒時,自己可憐巴巴的點了一份 combo+herb tea。半地下室有天窗的用餐室非常溫馨,送餐的阿姨態度很潑辣但會叫你 “love”。我吃了一小時只吃完半份,但花草茶和豆豆下肚身體舒暢無比。

Pitted Olive 離大英圖書館和 UCL 都很近,所以後來我培養出「去大英 / 學校讀書 → 去 Pitted Olive 外帶晚餐 → 散步一小時回家」的行程。外帶 Combo 會把滿滿一盒 meze 跟餅分開裝,餡餅會先熱壓過切好,有時走到一半太餓我會忍不住在路邊先偷拿幾塊出來吃。在倫敦無論煩惱還是生病,沒有什麼是一頓 Pitted Olive 不能解決的。

零食:Tyrrells 的酸薯片

七年前我第一次來英國。從希斯洛到市區的地鐵上,我人生見到的第一個英國人,是一個穿條紋衣的金髮眼鏡男。他在漆黑的 Northern Line 地鐵上渾然忘我地嗑掉了一大包薯片。我實在太好奇那包薯片的味道了,後來發現是 Tyrrells 的 salt & vinegar 口味。

先澄清,我不是一個愛吃洋芋片的人,但我對酸薯片的愛是另一種層次。我心中完美的酸薯片有三個重點:要超級酸、要夠酥脆(最好是波浪不要是手切)、要超級酸。來倫敦半年,我正在認真試超市所有酸薯片品牌(口味是 sour cream 或 salt & vinegar)繞了一圈果然還是最喜歡 Tyrrells 的 sea salt & cider vinegar,厚度恰恰、酸到皺眉、包裝又有質感(當然價格也較高)

芊喜歡的是 Walkers 的 paprika (甜椒到底是不是紅椒)口味,也是波浪穀粒形的那種薯片,不會辣但調味很涮嘴。但芊是用筷子吃薯片派,我是吮指爆吃派,所以買薯片的頻率比較節制,只有一個月一次喝 London Pride 的時候(我把 London Pride 的瓶蓋當成編繩記事的物件…)

活動:一個人去看 live

作為一個聽 Britpop 長大的小孩,我來倫敦的目標是看爆表演。在此認真主張亞洲女子是可以一個人去看 live 的。不是我沒有朋友(應該吧),只是我還沒有跟我聽一樣音樂的朋友,所以我時常刷 Dice(英國一個行動版售票系統)自己在東倫敦友善的小場館看表演。

Hackney 社區同樂會,台下統稱觀眾 “You lot!”

不知道是否是 R&B、饒舌或電子音樂本來就容易令人動情,還是西方人真的比較嗨,在倫敦就算一個人看表演,也可以跟大家一起跳舞喝啤酒很開心(雖然我還沒膽體驗英國最有名的銳舞。根據 Jonathan Haidt,銳舞是除了巴西蘑菇跟大自然之外,第三種可以讓人類達到同調狀態的事物。)

如果怕被搭訕或一個人很怪胎的話,晚一小時進場、先買半品脫的啤酒就對了。就像搭捷運要抓緊扶手一樣,有個杯子拿著就會比較自在。通常聽一聽跳一跳,中場就會有無害的獨行俠同伴湊過來閒聊,你們就可以一起走去吧台互請半品脫的啤酒(安全跟禮貌起見請跟對方一起去。)開開心心一起繼續下半場。

一開始我總是很害怕,覺得自己去很怪又怕被欺負,但每一次都有令人開心的一期一會,讓我體悟到音樂和跳舞真的是跨越文化的共通語言(要謝謝台灣的朋友們帶我認識音樂和樂器。)當然沒有因為如此就卸下心防,畢竟我還不敢一個人去開發南倫敦的場館,但在倫敦因為看 live 認識的人,刷新了好多我對英國音樂的認知。一個在 Jazz Cafe 認識彈鍵盤的阿伯,推薦了最近我的心頭好 Late Night Tales 系列,由我喜歡的各種音樂人(Badbadnotgood、Floating Points、Khruangbin、Bonobo etc.)選錄啟發他們創作的經典曲目,專輯結尾則會由英國的名演員朗讀一段自選文本。

尋找演算法無法推給我的東西,或者釐清我會被演算法料中的邏輯,大概是我身處倫敦想要持續探索的事情。

--

--

Hitomi Xu

Taipei Kid | a UCL Digital Media graduate from Hackney, London. 把我愛的台北 / 倫敦寫在散文集《明天還能見到你嗎》(有鹿文化,2023)